我和 Robert 合作的滑板摄影项目终于要正式跟大家见面了,下月中会在上海做一个展览和杂志的发布派对,最新一期 Urban 杂志也针对这个项目给我们俩做了一个专访。
“沤着”的状态就是一帮滑板的朋友去做很多事情,并不一定 是滑板,可以打电动、看书,吃东西等等,只要好朋友在一起, 都是“沤着”。
R = Robert A = Andrew
介绍一下自己?
R: 我是瑞典人,七年前来到上海从事时尚以及人像摄影。最近刚开始涉足视频 和电影拍摄方面的工作。
第一次来上海是什么时候?是什么将你留了下来?
R:七年前搬来上海完全是计划之外的决定。我当时是来探访一位从瑞典派来上海 H&M 工作的朋友,来到这里的第一天就爱上了上海,想要留下来。当时的时机也很完美,我刚结束了一段多年往返于斯德哥尔摩和伦敦之间的摄影师助理的工作,正打算开始我的个人事业。虽然搬来上海的过程花费了一些时间, 但最终还是顺利的留了下来。
从一位专业时尚摄影师的角度,跟我们形容一下你眼中的上海?
R:如今的上海跟 2012 年时比起来已经完全不同了。当年的我踏入上海,就被这里的文化、饮食和令人眼花缭乱的混乱场景所吸引。我感受到的是一座城 市无限的活力和机遇,试问谁会不想成为这其中的一份子?而如今的上海比起 我刚来的时候成熟了很多。就从我所接触的时尚行业以及周遭工作团队专业度 的层面来说,我身边每一个接触过的,共事过的人都在不断升级进步,专业水平如今与其他大城市比起来已不相上下。
二位是在什么样的契机之下开始计划创作《沤着》?
R:其实最初对于这个项目没什么计划。如果有的话,可能也成为不了一个持续了这么多年的拍摄项目。《沤着》这个名字也是到最后才想到的。对于我来说, 最初只是单纯对于亚文化感兴趣,想着要记录某一群人某一个团体。我相信中国是有自己的滑板文化的,只是我当时并没有注意到。所以作为一个现在不滑板,也不了解中国滑板文化的时尚摄影师,我的拍摄视角就会有所不同。
A:2012 年 W+K 上海办公室把三层装修为开放办公室,并邀请了一批文化创意行业的人入驻免费使用。我和 Robert 坐对桌。没事时聊天,说能不能一起做点什么小项目玩玩。因为我跟国内外很多滑板专业摄影师合作过,但还从来没有跟时尚摄影师合作过滑板项目,也很好奇在他们眼里的滑板会拍成什么样子。而上海又是一个非常包容的大都市,有着来自全国各地,全世界各地的滑手们,所以就决定来拍一些有代表性的滑手。这个项目就这么开始了。
解释一下“沤着”的含义?
A:沤着是滑板人很爱说的“黑话”,就是 Chill,待着。除了在滑板的地点滑累了沤一会,或者晚上出来找地方喝酒沤一下,我们拍的滑手除了上海本地还有 来自全国各地、全球各地,大家都在上海做着自己的事情——滑板,这本身也是宏观上的一种沤着。
在开始拍摄《沤着》之前对滑板文化有接触吗,有人说滑板只是一项运动,也有人说滑板是一种生活方式,你如何形容滑板 ?
A:我从 2001 年在大学宿舍创办了 KickerClub.com 这个滑板网站到现在已 经十九年了,眼看着很多以前的“不敢想”和“没想到”现在都变成了现实。滑板的运动属性和文化属性根据你所处的位置和利益诉求点不同,每个人看待它的侧重点都是有所不同的,并没有标准答案,只能说“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R:我是 90 年代长大的,所以滑板在我的印象中。更多代表的是一个群体,一 种反叛精神。我曾经玩过滑板,但说实话我的水平很普通。我一直很喜欢嘻哈音乐,在我成长的地方和我就读的学校里,如果你对嘻哈音乐很感兴趣,那你跟一群滑手混到了一起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你觉得相比国外,上海的滑板氛围有什么不同之处吗 ?
R:Andrew 对于这个问题更有发言权。在我看来这里的滑板气氛很轻松,公共场所的安保人员对于滑板更多的是好奇而不是抗拒。
A:多年前说起中国的滑板地形那就是天堂,保安给你鼓掌,但随着这项运动的发展,注定不会一直这样。看看西方国家满大街的 Skate Stopper 那就是我们的未来,这并不意外。但是街上不让玩了总要有地方让人去玩,先进的国家修了大量免费开放的公共滑板场,解决了大部分滑手的需求。前几个月去纽约出差,在酒店用 Google Maps 随便一搜附近就有好几个很不错的滑板场,去纽约市政府的 NYC Parks 官网上查了一下,纽约市五个区,政府修建的公共滑板场有 30 个! 这样相比起来,只能说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最近有一档关于滑板的综艺很火,观众的呼声也分成了两派,有人觉得滑板不 该上综艺,有人觉得能让更多人看到滑板,能让大众有机会接纳它,你怎么看 ?
A:在中国“一切皆有可能”,希望那些为了看流量明星而看这个节目,并买了滑板的朋友们可以真的喜欢上滑板。
为什么选择通过杂志的形式来呈现这个作品?
R:作为一个摄影师,对于印刷物总会有与生俱来的偏爱,但这其中最重要也是最难的就是如何通过摄影作品去讲述一个故事。在杂志或书本上,通过一页页的纸,利用精妙的排版去讲述一个故事简直就像是魔法一样令人着迷。虽然如今微信编辑文字视频影像也可以很好的讲述一个故事,并且互联网有着即时性和传播性,但对于这个项目来说,我更希望他可以被作为一份记录了时间的文件,被长久的保存下来。对,纸媒的传播性也许较弱,但我认为他应该对大 家所造成的影响一定比用互联网传播更有力且久远。我真心希望并且真实的感 知到纸质刊物依旧永远不会过时。这两者是可以并存并且都是很重要的媒介。
你最终想通过这本杂志讲述一个什么故事?
R:很简单,就是通过 13 位在上海的画手来讲述中国的滑板故事。对滑手和采 访和我所拍摄的照片共同构筑了这个故事。